其他
【人物】舒畅:从做火箭起,85后金融硕校友的民营航天探索路
“85年出生的一位校友要做火箭,你们可以找他聊聊,他叫舒畅。”舒畅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09级金融硕士校友,目前是“零壹空间”的创始人兼CEO。
在我们国家,民营航天还没有真正起步,这方面可参考的案例极少。舒畅既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也没有太多的经验积累,还要辞掉联想控股投资VP待遇丰厚的工作。他说他在做一个存在明显认知偏差的行业,神秘而有趣。他的近期目标是在2018年发射第一枚火箭,并将发射成本降低一半,达到10万元/公斤。
即使是备受世人瞩目的SpaceX的火箭之路,也曾历经九死一生。对舒畅来说,太空探索这条路,注定漫长而艰难。然而日复一日,舒畅这样问同道人,也问自己:你相信人类会实现星际旅行吗?如果相信,我们总不可能永远不出发吧?
他本科毕业后到一家航空航天零部件贸易公司工作,他说2008年发生了很多大事,尤其地震带给他很大触动,很多人在地震中丧生,促使他更加想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那时,公司的老板知道舒畅的志向,支持他继续读书,提升自己。这也促成了舒畅到光华管理学院继续深造,经过不到一年的准备,舒畅于09年顺利考上光华金融硕士。他说金融硕士的同学多数在学习投资,想找投资方面的工作,而他一直想着创业,希望在光华这样的商学院学习如何做企业,对经济领域有系统的了解。
2010年3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航天产业基金,主要投资航天行业及其技术领域。舒畅应聘到这个创业团队做实习生,从装电脑、打印机等基础工作做起。舒畅说这个创业团队聚集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有个来自哈佛的同事做excel完全不用鼠标,舒畅就向他学习。靠着这股踏实和肯学的劲儿,本来不招应届生的航天产业基金在9月给他发了offer。“在这里工作的3年成长快速。”这3年使舒畅对航天领域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但也是偏宏观。“创业”这个念头使他对一线的业务运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想学习实业的运作经验。
2013年10月,舒畅离开航天产业基金,应聘到联想控股战略投资部做投资后管理,兼任下属某集团董事秘书。他一心想去一线,便向领导提交了一份地方调研计划,对联想旗下的一家酒业集团的销售体系进行为期2个月的调研,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批准。2个月里,他走了8个省市,他很好奇从集团到各个省市,再到县、镇的经销商,这么庞大的销售体系是怎样运作、如何管理的。2个月的奔波其实很辛苦,但又收获颇丰,舒畅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完成的调研报告,既有他发现的问题,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得到了联想高层及董事长柳传志先生的认可。也正因如此,舒畅在刚刚进入联想1年就被提升为联想控股投资VP。
他不断关注着民营航天,尤其是已有相当程度发展的美国民营航天。2014年11月,政策明确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卫星市场,中国的卫星市场完全放开了——任何人都可以造卫星,申请发射,去太空,没有障碍。于是,国内民营卫星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舒畅在做投资时就收到过不下10个卫星创业公司的申请,可里面都在讲:“我要通过与SpaceX合作……”都做卫星,谁做火箭?总不能全世界的卫星都拿去SpaceX发射吧?
“我们再不做,五年之后,市场就被SpaceX垄断了。”舒畅认为,民营企业做火箭是值得做的,也是可以做的。SpaceX和Elon Musk的发展点燃了舒畅心中的火种,他认为民营航天在中国仍是一片少有人探索的蓝海。这个信念使得舒畅在联想控股上市第二天仍然坚持辞掉了原本很理想的工作,放弃了价值数百万的股票,开始筹备一家民营航天科技公司,研制火箭。
起初,他找很多领域内有经验的人聊,从体制、政策聊到资源,他发现航天和大多数人认为的并不一样,甚至在业内也存在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的问题。中国航天技术非常成熟,要制作一枚运载火箭,一般二、三十人就可完成初期方案设计,后期再需要五十人左右完成详细设计工作,1年就能完成。此外,资金方面,2000-3000万元就可完成1枚火箭的制作。加上高于制作成本5-10倍的研发成本,1枚火箭的研制大概要2亿多元。这个成本对于舒畅来说是不低的,如果研制过程中出现意外,很容易就烧掉许多钱,甚至破产。但这个成本额显然要比大家预期的低得多,民营企业做,减少50%的成本都是有可能的。
舒畅对国内民营企业做航天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许多前提条件。比如,需要国家有工业基础,能买到各个零件,中国航天有60年积累,符合。需要市场足够大,火箭是一个细分市场,需要有足够多的卫星公司去支撑它未来的订单,中国的民营卫星公司如雨后春笋,符合。需要人力成本低,中国有远高于美国的工程师数量和廉价的人力成本,符合。需要政策保护,中美是相互独立的市场,SpaceX现在没有中国业务,因为两国都有政策要求,美国不允许SpaceX火箭运到中国来,中国的卫星也不允许去美国发射,所以有了机会,符合。需要一个未来,SpaceX有一个很重要的订单,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中国在2022年,会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需要不断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美国的国际空间站会在2024年退役,如果别的国家不去发展,中国就很有可能成为唯一一个有空间站的国家。”
于是,舒畅做出了判断:在我国军民融合与美国民营航天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进军航天领域,可以降低成本,弥补国家在商业上的不足。下一个能与SpaceX抗衡的民营公司,最可能、最应该诞生在中国。
舒畅说,“零壹空间”希望制作小型低成本的运载火箭,用于商业小卫星的发射服务。通过商务模式和服务形态上的创新降低成本。目前,第一款火箭总体回路的设计已启动。他希望“零壹科技”有一天可以成为航天领域领先的技术公司。虽然路途遥远,但舒畅信心满满。他说,做“零壹空间”这样的航天技术公司,首先在于做好公司文化的建设,不能是一个人大股东,而一定是“合伙制文化”。华为十几万科研团队人人持股的文化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希望自己的企业也能够在文化建设上有所突破。
为了组建起优秀的团队,舒畅决定先寻找合伙人及部门带头人。一开始,舒畅找了40多个在航天领域有经验的人讲述自己的理想,但都以失败告终。正在心灰意冷时,他听说某型运载火箭的一位副主任刚刚辞职,他心中的火苗迅速燃烧起来。他找到这位副主任,依然热情如初地讲述自己想要做火箭的理想。出乎舒畅的意料,这位副主任竟然答应了,他不但愿意加入舒畅的团队,还愿意每周带他见一两个业内人士。零的突破给了舒畅莫大的鼓舞,他也顺利找到了第二个合伙人。舒畅认为,零的突破靠的是坚持。
“零壹”的核心团队来自北航、南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相关高校,并具备在相关院所的型号研制经验。其中,两位资深火箭研发人员,在火箭研究院工作多年,合计研发年龄超过30年。同时,“零壹”还吸引了多位总装、国防科工局、相关院所及高校的领导担任顾问。“团队里不乏研发火箭的老专家,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吸收新的力量,包括拿过奥赛金牌、保送到北大等未涉足过火箭的特殊人才,他们非航天科班出身,但是被这份事业深深吸引。整个团队仅有一个本科生,人员素质非常高。”目前,“零壹”火箭团队中总体、弹道、制导、姿态控制、气动、结构、电气、软件等工程师均已到位。
2015年12月24日,“零壹空间”宣布融到了春晓资本、联想之星以及哈工大机器人上千万元的天使轮投资。很多媒体纷纷报道,让舒畅接收到了铺天盖地的邮件,洋洋洒洒表达着鼓励。他还接收到了一封曾有NASA工作经历的华人退休院士的邮件,热情洋溢地书写着对火箭的感情和支持。
春晓资本合伙人何文非常看重这一前景,他说:“没有运载火箭,航天无从谈起。代表商业化趋势的小火箭的设计和制造,亟需民营力量的广泛参与,与国家队形成很好的互补。”联想之星合伙人刘维认为,“零壹空间(OneSpace)不是Space-X的简单复制,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也很大。但作为坚决投资前沿技术的天使投资人,我们愿意支持团队的探索和尝试,并利用我们在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领域的积累,帮助OneSpace打造更有想象力的先进航天产品。”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投资总监吴博说:“它极有可能成为将工业4.0的诸多元素融入航天领域的崭新平台。哈工大机器人也将凭借自身在智慧制造和航天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其助力。”
有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舒畅研发火箭的路也有了更多的保障。他说,“零壹空间”将采取研发中心和产品中心双轮驱动的模式,也正在建立质量监控等配套体系。他的近期目标是在2018年发射第一枚火箭,并将发射成本降低一半,达到10万元/公斤。火箭研制将分几个阶段完成。阶段一:总体方案。设计产品长什么样子,预计需要3个月。阶段二:细化。电路怎么设计,零部件怎么画,怎么加工,预计需要1年。阶段三:做实验。地面测试。这之后,再花3个月做2发火箭。一发用做飞行试验,放模拟载荷,另一发才可以去卖。按照目前的计划,零壹空间的产品会在2016年11月份的珠海航展亮相;待真正拿出来第一款产品实验,预计要到17年下半年。
这仅仅是舒畅和“零壹空间”迈出的第一步,后面将要面临的未知的挑战还很多。他说一定会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记不记得那句: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敢想敢坚持,就已经走在了这条光荣的荆棘路的前面。